5月24日,“跨学科视域下的区域国别研究高端论坛暨河南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我校隆重召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知名高校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学科负责人以及河南日报、新乡广播电视台等期刊媒体代表,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学习。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秦法跃、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一级巡视员苗树群、中共河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二级巡视员刘宝、河南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名誉院长、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院长史志钦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国兵主持。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秦法跃致辞
秦法跃代表学校向与会领导、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他详细介绍了我校的校史校情和发展现状,以及近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他强调,学校始终把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强国战略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指示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和民生需求,奋力践行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地方师范大学的三重使命,不断强化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储备性研究,继续深化与知名院校、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合作,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国际交流渠道,培养更多“区域通、国别通、领域通”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他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学术积淀,为学校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传经送宝、指明方向。他要求,学院在精心组织,办好高质量会议的同时,抢抓“大力支持师范院校‘双一流’建设”的宝贵机遇,充分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多向专家请教学习,为推动区域国别学学科高质量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和发展教育新质生产力贡献更多师大智慧与方案。
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一级巡视员苗树群致辞
苗树群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区域国别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配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为此印发了关于加强相关领域研究的指导意见,足见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性和国家决策层的高度重视,跨学科视域下的区域国别研究高端论坛的召开恰逢其时。她表示,河南省社科联将一如既往地继续支持河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就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开展切实和富有成效的合作,共同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河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中共河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二级巡视员刘宝致辞
刘宝指出,中共河南省委外办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始终从“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紧跟国际国内形势,立足河南历史文化沃土,以“翻译河南”工程为抓手,实施“一体两翼多平台”战略布局,与河南师大共建高水平智库“河南省外事翻译语料库研究中心”,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河南特色、展现出彩形象的外事工作新成果,助力全省外事服务水平实现了新的跃升!近年来,河南师范大学在东亚、东北亚以及南亚等重点区域和对象国家持续深耕,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她希望,河南师大能够以此次论坛的召开为契机,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以全球视野锚定学术高度,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更加紧密的区域关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河南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名誉院长、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院长史志钦致辞
史志钦深情回忆了自己在师大求学的经历,感谢母校对自己的培养。他指出,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区域国别研究已成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学术支撑。他希望,河南师大区域国别研究院能够聚焦“区域发展与全球链接”“文明对话与软实力建设”等方向,扎根中原特色,充分挖掘河南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锚定国家战略,围绕非传统安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产出一批具有政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成果。他表示,作为同行者,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愿与母校进一步深化合作,在智库建设、数据共享、重点区域研究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共同探索区域治理、文明互鉴等重大议题,共同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知识体系助力赋能。
会上,秦法跃、苗树群、刘宝和史志钦共同为河南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揭牌。研究院将秉持多学科交叉理念,融合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地理学、历史学、经济学、教育学、传播与出版等相关学科和团队,兼容并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视角和路径,围绕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语言文化与中外文明互鉴研究、南亚东南亚研究、东北亚研究等四个重点方向开展综合研究。研究院将建成集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智库平台、对外交流于一体的跨学科科研平台,力争将其打造成“国别通”“领域通”“区域通”的人才培养中心和区域国别特色研究领域的创新高地。
主旨报告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兼秘书长、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作了题为“关于区域国别学实践创新、理论建构与体系完善的十点思考”的主旨报告。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翟东升作了题为“浅谈区域国别研究中的田野、学术与资政——以特朗普关税战研究为例”的主旨报告。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李洪河主持了以上报告。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郑春荣作了题为“外语与区域国别学的相互赋能”的主旨报告。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倪峰作了题为“区域国别研究的学术历程和我国的区域国别学”的主旨报告。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作了题为“当前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建议”的主旨报告。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李峰主持了以上报告。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院长史志钦作了题为“‘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区域国别研究”的主旨报告。
北京大学教材建设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清敏作了题为“概念模式:宏观理论与地区研究的桥梁”的主旨报告。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志强作了题为“区域国别学视域下的文学研究”的主旨报告。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孙士超主持了以上报告。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治理研究院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曹富国作了题为“跨学科议题视角下的国际、国别、区域与比较研究:以公共采购议题研究的个人经历为中心”的主旨报告。
中国资深驻外记者与知名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河南师范大学世界和平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席来旺作了题为“对跨学科视域下区域国别学研究范式的思考”的主旨报告。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作了题为“加快推进我国区域国别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娄宝翠主持了以上报告。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赵成福作闭幕致辞
闭幕式上,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赵成福作总结发言。他对与会嘉宾、专家学者长期以来给予河南师大高质量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是新时代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区域国别研究不仅是重点区域和对象国家的知识探索,更是一项关于全球性议题的学术行动。本次论坛聚焦“跨学科视域下的区域国别研究”,汇聚了该研究领域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的群体智慧,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强国思想和中共河南省委“四高四争先”战略的生动实践。河南师范大学依托深厚的人文社科底蕴成立区域国别研究院,恰逢其时,正是以跨学科之通,解时代之变的远见之举,必将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他表示,河南师范大学将以此次论坛的召开和区域国别研究院的成立为契机,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奋力践行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与世界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展学术合作,不断提升研究院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构建起具有“师大风格、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体系,为助力学校“双一流”创建、教育强国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做出更大贡献。
据了解,今年是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办学50周年,本次论坛是围绕“学术院庆”开展的系列活动之一。学院还相继举办了中国典籍传播与东亚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中文教育前沿论坛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语言与文化交流合作高端论坛等高层次学术会议,有效促进了国内外学界的交流对话,学科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河南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外国语学院院长刘国兵主持开幕式
河南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成立英美文学研究所、中日俳句文化交流中心、东北亚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外事翻译语料库研究中心和语言文化与中外文明互鉴研究中心等各级各类区域国别研究机构10余个。近年来,研究院锚定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和全球性议题,深化对重点区域国家的系统性研究,在语言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中原文化传播和外译人才培养等众多关键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共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4项(含重大、重点项目各1项),省部级及其他项目40余项;在SSCI、CSSCI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20余部;荣获省部级及其他科研奖励20余项。今年申报的“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东北亚区域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成功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立项资助,该项目的获批标志着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工作取得重要突破。以上科研成果较好地呈现出特定地区和对象国家的历史文化、内政外交、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全貌,为国际局势研判、政策制定和学术界提供了坚实的学理和战略支撑,展现了研究院积极服务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主动担当。
外国语学院 刘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