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上午,应环境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苏杭院士,于东校区实训楼1509会议室,为我院师生进行了“Multiphase Processes Influencing Air Quality and Climate in the Anthropocene/人类世中影响空气质量和气候的多相过程”的精彩学术报告,我院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和研究生等10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报告由环境学院曹治国院长主持。
苏杭院士以“人类世中影响空气质量和气候的多相过程”为主题发表学术报告。他从诺贝尔奖得主Paul Crutzen提出的“人类世”概念切入,强调人类活动已深刻改变地球环境,亟需科学界厘清大气化学与物理过程的协同机制。报告中指出,IPCC-AR6数据显示PM 2.5与臭氧污染每年导致全球超600万人过早死亡,相当于疫情三年总死亡人数,而气溶胶-云-辐射相互作用(ACI/ARI)仍是气候变化研究中最大的不确定性来源。在阐述研究突破时,苏杭院士重点揭示了大气氧化过程的新机制。其实验团队发现气溶胶pH值普遍受氨盐(NH4/NH3)缓冲,颠覆了传统理论中“H+快速抑制反应”的认知;同时破解了困扰学界多年的“OH自由基来源缺失”难题——HONO光解贡献大气中30–60%的OH自由基。更首次证实NO2多相反应为陆地生态系统提供约1%的氮输入,这项发现于2011年发表于《Science》期刊。针对气溶胶-云-辐射相互作用,他提出三维调控模型,阐明气溶胶活化云滴的非线性特征,并揭示吸收性黑碳气溶胶在特定临界浓度会引发边界层坍塌,导致雾霾浓度骤增,这一发现为精准控霾提供了新思路。苏杭院士特别强调野火研究的警示意义:其团队证实野火产生的"烟旋涡"能使平流层中部气溶胶浓度倍增,通过氯催化反应(Cl + O3 → ClO + O3)显著消耗臭氧层,抵消全球十年臭氧恢复量。这些发现对气候政策制定具有直接指导价值,例如靶向控制黑碳排放可高效缓解雾霾,而野火气溶胶的臭氧消耗效应亟需纳入全球评估模型。展望未来研究方向,苏杭院士提出需突破当前多相化学研究的三大局限:通过开发单颗粒气溶胶原位表征技术实现高精度测量;构建接近真实大气组分的环境烟雾箱替代复杂三维模型;建立三维观测网络破除二维数据物理干扰。
报告结束后,苏杭院士详细解答了我院师生对相关研究内容提出的问题,并进行了积极、深入的学术交流与讨论。
专家简介:苏杭,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80后杰出青年科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环境与极端气象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基金委金砖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主要从事大气化学与物理研究,在大气氧化性、雾霾成因、气溶胶与云相互作用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学术成就获得国际学界广泛认可,先后荣获美国地球科学学会(AGU)和欧洲地球科学学会(EGU) Ascent Award和Arne Richter Award奖等,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地球科学领域)。代表性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报告》“中国科学家具有影响力的部分工作”(19项之一),单篇论文Altmetric影响力指数高达9500(位列Science期刊全球前十),与德国、巴西、芬兰等建立联合研究中心/项目,充分展现了其在国际大气科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与引领地位。
(环境学院 连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