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5月10日,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著名森林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赵士洞研究员在我校生物报告厅分别作了题为“中国的森林及林业:成就、问题、愿景及相关议题”和“长期生态学观测及研究:起源、进展及新方向”的系列学术讲座。学院相关专业师生160余人参加报告会。
在“中国的森林及林业:成就、问题、愿景及相关议题”报告中,赵士洞全景式的介绍了我国的林业概况,讲解了我国六大林业生态工程以及2000年后在造林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详细分析了我国森林资源的消长变化,提出了我国林业资源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应对策略。
在“长期生态学观测及研究:起源、进展及新方向”讲座中,赵士洞简要介绍了长期生态学观测与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着重解析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起源、基本任务、野外观测指标和取得的重要成果,他指出中国生态研究网络的建成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生态学的发展和在国际生态学领域的地位。
报告结束后,陈广文书记指出,我国正逐渐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国际化人才的支持。赵先生在长期生态学研究领域,为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及国际话语权,几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是我们学习的标杆。他勉励广大研究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为我国生态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次学术讲座图文并茂,丰富生动,赵士洞以其严谨谦恭的治学态度和幽默风趣的讲述风格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在精彩纷呈的报告中广大师生们收获满满,不但清楚地了解了中国的森林及林业现状,而且认识了世界和中国长期生态学观测及研究的起源和进展。
专家简介:
赵士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森林生态学家。1963年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系林业专业毕业,1967年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现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森林生态专业研究生毕业。1983年至198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自然资源学院进行合作研究。先后在植物分类与分布,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的结构、功能、动态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氮循环,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等研究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曾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副所长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及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LTER)执委和东亚及太平洋区域网络(EAP-ILTER)主席等职。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学普及演讲团成员,从事科学传播工作。
(生命科学学院李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