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蒲公英”智绘田园志愿服务队走进大南坡细听振兴路
为深入学习乡村振兴知识,增强青年群体乡土文化认同,培育其社会责任感,7月10日,我院“蒲公英”智绘田园志愿服务队走进河南省焦作市西村乡大南坡村,探寻乡村振兴密码,开展一线经验访谈活动。
访谈现场,村支书先向队员们讲述了大南坡村的意外“出圈”故事。如今的村子,不仅引得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还迎来了焦作市领导的调研关注,更被《焦作日报》等媒体报道,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一张亮眼名片,其中蕴含的乡土文化魅力功不可没。队员们结合专业所长,围绕“乡村资源如何与生态保护结合”等问题与村支书深入探讨。村支书以村内果树种植为例,说道:“既要保证产量,又不能破坏山坡植被。”这让队员们不禁联想到课堂上学过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更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传统农耕文化智慧。
谈及发展历程,村支书坦言并非一路坦途。曾经,因资金短缺,村里的大礼堂等建设项目一度停滞,中学建设也因需纳入村庄全盘规划而放缓脚步。队员们随即追问“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村支书分享道:“老房子是根,是承载着村里几代人记忆的文化符号,不能拆,但可以‘修旧如旧’改造成民宿,让游客住进来,感受这份独有的生活气和文化味。”这番话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发展中“坚守与变通”的智慧,以及对传统文化根脉的珍视。
在未来规划上,村支书和村民们既希望村庄能被更多人知晓,让特色文化与资源得到更好传播,也期待村里的孩子们能用知识充实自己,学成后反哺家乡,为大南坡村的发展注入新鲜动能。队员们表示,将计划整理此次访谈内容,为其他乡村提供参考案例,此次访谈让他们跳出了书本上的“乡村振兴”概念,真切感受到基层实践的复杂性与创造性。
此次活动将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大学生在与村支书的交流中,直观了解乡村发展实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也让他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真切的认识。
(生命科学学院 刘世学 王嘉煜 朱思雅)
邂逅怀梆古韵 传扬戏脉风华——我院“蒲公英”智绘田园志愿服务队开展怀梆戏脸谱绘制实践研习活动
为探寻戏腔里的文化根脉,提升公众对传统艺术的审美素养,筑牢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之基,7月10日,我院“蒲公英”智绘田园志愿服务队走进河南省焦作市西村乡大南坡村,开展怀梆戏脸谱绘制实践研习活动,让这份流淌在豫北大地的戏曲瑰宝,在青春力量的触碰下焕发新的光彩。
活动伊始,队员们便沉浸在怀梆戏的历史长河中。从明末清初的萌芽到如今成为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太行山区的独特唱腔到在地方戏曲中的鲜明地位,一段段岁月故事让大家深刻认识到这门艺术的厚重与珍贵。脸谱的“色彩密码”更引人入胜——红色燃忠义,白色凝奸邪,纹路图案皆藏角色性情与命运。随后,在专业老师指导下,队员们效仿角色手势身段,一招一式间触摸百年戏曲气韵,浸染传统美学温度。
志愿服务环节中,队员们与当地小演员围坐畅谈,并为其涂抹底色,当指尖蘸取的底色在孩子们脸上晕开均匀的色彩,仿佛为传统艺术的传承铺上了纯净的画布。他们紧随专业老师勾勒轮廓,依角色特质填色——忠义者朱红满面,奸邪者粉白涂脸,笔锋精准贴合人物性情。继而在色块上细绘专属纹样,或刚劲或柔婉,终以利落线条修饰轮廓,让每一张脸谱都成为角色灵魂的鲜活注脚。
活动尾声,一场原汁原味的怀梆戏在村民的期待中开演。铿锵的唱腔、灵动的身段、绚丽的服饰,与队员们亲手绘制的脸谱交相辉映,让大家在视听震撼中完成了对这门传统艺术的“沉浸式解码”。
邂逅怀梆瑰宝,拥抱时代浪潮。此次活动以实际行动响应文化传承的时代号召,为青年学子搭建起非遗实践的“桥梁”。同学们在与怀梆戏的深度对话中,不仅触摸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肌理,更在心中播下了传承创新的种子。这份跨越时空的“艺术邂逅”,正推动着怀梆戏这一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也让青年一代在担起文化传承使命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定的步伐。
(生命科学学院 刘世学 王嘉煜 朱思雅)
讲振兴故事育青春新苗——生命科学学院“蒲公英”智绘田园志愿服务队赴河南省修武县第一中学开展校园宣讲活动
为引导青年扎根基层、勇担时代使命,7月10日,我院“蒲公英”智绘田园志愿服务队走进河南省修武县第一中学,以一场生动的宣讲播撒青春奉献的种子。
宣讲围绕四个维度层层展开。服务队首先聚焦科技助农成果,介绍了河南师范大学以专业所长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李建军教授团队深入修武田间,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调研,用科研数据破解作物培育难题,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实验室到地头”的转化力量。随后,团队以“高考卷里的乡村”为引,详解大南坡村的蜕变之路,这座曾被写入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的村庄,通过盘活古村文旅资源、复排怀梆戏非遗剧目、打造乡土美育课堂,从沉寂的山村蜕变为乡村振兴示范标杆,为同学们呈现了文化赋能的鲜活样本。
实践分享环节。队员们向同学们讲述了与村支书围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发展规划、跟随老艺人学唱怀梆戏、为非遗推广晚会搭台布景、陪乡村孩子做自然实验的经历,用细节勾勒出基层实践的丰富图景,让“乡村振兴”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可感的生活场景。最后,队员们与同学们分享实践中的成长及感悟。他们从最初面对乡村发展困境的困惑,到生态保护紧迫性的深刻认知,从对乡村振兴的片面理解,到明白其需产业、文化、生态协同发力,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知行合一”的力量。
此次宣讲活动的开展,不仅帮助修武一中的同学们构建起对乡村振兴的立体认知,更在他们心中播撒下投身乡村建设的种子。通过鲜活案例与亲身经历的分享,既让青年学子看到乡村发展的潜力与魅力,也激发了他们关注基层、服务家乡的责任感,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为乡村全面发展凝聚起新一代的力量。
(生命科学学院 刘世学 王嘉煜)
走进大南坡:第一视角下的岁月变迁与振兴之路——我院“蒲公英”智绘田园志愿服务队开展乡村访谈活动
为引导青年学生厚植社会责任感、锤炼吃苦耐劳精神,探寻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7月11日,我院“蒲公英”智绘田园志愿服务队深入河南省焦作市西村乡大南坡村开展访谈活动,从第一视角了解大南坡的蜕变。
志愿服务队首站来到牛保红爷爷的民宿。一进院子,队员们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墙角整齐陈列着充满乡土气息的老物件,菜畦里自种的蔬菜鲜嫩欲滴,浓浓的乡村韵味扑面而来。大家围着牛爷爷,好奇地请教民宿的经营之道。牛爷爷话语里满是自豪地说道:“咱们能留住游客,靠的就是这村里的古树故事、红色历史和地道的农家生活!”。这间院子原本是自家养老的老屋,借着乡村振兴政策的东风便改造成了民宿,如今靠着自种蔬菜供游客品尝、老物件展示勾起乡愁等独特优势,成了不少游客的首选。队员们亲身感受着民宿的特色与活力倍受启发,乡村振兴不是抛开根基另起炉灶,而是要盘活本土资源,让老村庄在保留本色的同时焕发新的生机。
第二站,志愿服务队来到大南坡村武术老师周慧家中。队员们从其口中了解到大南坡村的美育工作,这里不仅开设绘画、手工等美育课程,还经常组织孩子外出参加活动增长见识,每逢假期还开设公益武术班,让孩子们通过武术强身健体。未来或将考虑把焦作特色太极拳融入课堂,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兼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从周慧老师的的分享中,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乡村的发展既需要因地制宜挖掘特色资源,也需要以教育为纽带培育新生力量,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次大南坡之行,让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真切触摸到乡村变迁的脉搏,曾经沉寂的山村,正以文化为笔、以乡情为墨,书写着振兴新篇。这场实践不仅为文旅融合与传统文化创新传承提供鲜活样本,更让同学们在与村民的互动中,读懂乡土文化内涵,厚植扎根大地的家国情怀。
(生命科学学院 刘世学 王嘉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