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普语凝四域,青春振乡村”推普团赴四地开展普通话推广现状调研
为精准掌握我国不同区域普通话普及现状及使用痛点,提升公共服务效能,7月9日至13日,我院“普语凝四域,青春振乡村”推普团深入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四地,开展专项调研。
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推普团成员深入河南驻马店乡村集市,观察记录商贩、村民在交易与日常交流中的语言使用习惯与语码转换现象,调研发现,中老年群体普遍存在“愿学但畏错”的心理障碍,而青少年则面临普通话实践场景匮乏的问题。聚焦基础教育领域,团队成员走进河北邢台中小学,观察课堂教学语言使用细节,并与教师座谈。结果显示,现有师资能满足基础普通话教学需求,但在针对发音难点的专项训练上存在不足。在新疆莎车少数民族聚居村落,调研重点考察双语(普通话与民族语言)转换的日常场景及其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团队成员了解到,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对当地居民的商贸往来成效具有显著影响,并收集到如开发融入民族谚语、采用双语对照教材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化推广建议。在云南昭阳社区,团队成员从工作人员处获悉,部分老年居民因普通话沟通障碍,在办理公共事务时仍需依赖“翻译”协助。
通过本次实践,团队成员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调研,有效锻炼了跨文化沟通协调、问题诊断分析、科学数据收集与处理等综合能力,积累了宝贵的实践调查经验。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语言作为基础工具在消除沟通壁垒、赋能乡村发展、促进区域协同中的核心价值,进一步明晰了青年学子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中的角色定位,强化了投身社会服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生命科学学院 董志萍 武梦轩 朱思雅)
我院“普语凝四域,青春振乡村”暑期社会实践团赴省内外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
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7月15日至20日,我院“普语凝四域,青春振乡村”暑期社会实践团分别赴河南驻马店市、河北邢台市、新疆莎车县、云南昭阳区,通过定制化课程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文化活力。
在河南驻马店的留守儿童中心,志愿者们化身 “语言启蒙师”,将拼音卡片变成趣味道具,把情景对话融入互动游戏。孩子们在欢笑中纠正发音,用稚嫩的普通话描述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一张张笑脸见证着沟通之门的开启。河北邢台的乡村电商站点里,推普课堂变身 “带货训练营”。针对果农们的实际需求,志愿者聚焦 “产品介绍”“直播沟通” 等实用场景,逐字逐句打磨话术。果农们跟着反复练习,从羞涩紧张到流利表达,满眼都是让家乡特产走向更远市场的期盼。新疆莎车的社区课堂上,双语教学成为独特风景。志愿者巧妙融合当地文化,用 “买卖东西”“走亲访友” 等生活化案例,在普通话与民族语言的对照中讲解发音规则。居民们放下交流顾虑,尝试用普通话分享生活点滴,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的桥梁正悄然架起。在云南昭阳的校园里,小镜子化身成了孩子们的 “发音老师”。志愿者引导孩子们对着镜面观察口型、调整气息,原本枯燥的发音练习变成了新奇的探索游戏。孩子们在自我纠正中感受着语言魅力,学习热情愈发高涨。此次活动紧扣四地差异精准施策,驻马店侧重基础启蒙,为孩子埋下梦想种子。邢台突出技能结合,助力农产品打通销路。莎车和昭阳融入文化元素,让语言传播更具温度,这种 “一地一策” 的推广模式,让普通话真正扎根在乡村振兴的土壤中。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即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务实之举,更是培育时代新人、传承民族精神的长远之策。未来,生命科学学院将继续以推广普通话为纽带深化各民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为乡村振兴筑牢文化根基,助力乡村事业蓬勃发展。
(生命科学学院 刘世学 武梦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