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下午,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卡琳娜·奇克纳韦罗娃(Karine Chiknaverova)教授应邀在东校区思政平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作题为《跨文化教育中的教学主体:教师在多语言课堂中的价值观引导策略》(《Pedagogical Agency in Transcultural Education:Instructor Strategies for Navigating Value-Laden Content in Multilingual Classrooms》)的专题讲座。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蒋占峰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硕、博学生近300人参加。
卡琳娜・奇克纳韦罗娃教授围绕跨文化教育中的教学能动性展开研究。她明确核心术语定义,指出教学能动性是教育者依情境做决策塑造学习体验的能力,含自主性等三大要素;跨文化教育鼓励文化差异对话;价值负载内容涉及教育中的规范、意识形态等要素。针对课堂文化冲突,教授从多维度剖析,指出沟通与课堂动态上,语言、副语言、非语言及混合层面均存在文化差异。对此,教授提出“明确课堂规范,契合学生对教师权威预期”“搭建口语支架降低学生焦虑”等七项教学能动性策略。卡琳娜・奇克纳韦罗娃教授的结论认为,教学能动性助力教师在多语言课堂应对价值负载内容,促进跨文化理解。教师应主动适应文化差异,融合多元教学法,构建包容性课堂。
讲座以跨文化教育为切入点,为我院师生提供了国际化的教育视角与方法论启示。此次讲座为拓展师生国际视野,推动师生在价值观教育与跨文化教学研究深度融合方面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 黄博琛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