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下午,河南大学张雪平教授应邀做客“卫风讲堂”,在崇文楼四楼420会议室为学院师生作题为“‘带’情态意义的浮现与源流探析”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副教授刘志芳主持,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学习。
张雪平以北方官话中新兴情态词“不带”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其语义功能与历时演变。她指出,“不带+动词短语+的”句式在口语交际中衍生出多重情态意义:在道义情态层面表达社会规约性禁阻;在动力情态层面表示客观条件限制下的恒常不可能性;在认识情态层面发展出表主观推测及反预期语境中传递惊讶语气。通过语境对比,她表明,该句式在惯常描述中呈现规律性否定特征,而在假设条件句中则突显客观必要性。历时维度上,张雪平基于历史文献语料,梳理了“带”从实义动词向情态词虚化的完整链条:从先秦时期表“腰带”的本义,经近代白话“不带某人+动词短语”结构的过渡,最终演化为“不带+动词短语+的”情态框架。通过对辽宁沈阳、河南封丘等地方方言中“带”使用情况调查,她总结,“带”的演变路径反映了地域语言对虚化过程的分层保留。张雪平强调,“不带”的情态意义为平行发展,深刻体现汉语情态系统的多维互动性。讲座互动环节,张雪平就师生提出的“‘带’在西南官话中情态用法的少见是否与语法化路径差异有关”等问题作了详细解答。
刘志芳对张雪平的分享表示感谢。她表示,本次讲座通过对“带”情态意义及其时空演变的深入分析,展现了汉语词汇演变的普遍规律与语言系统的内在活力,推动学院师生在语言学研究领域深度探索。
专家简介:
张雪平,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及其语言理论和教学分会理事、常务理事。出版专著《现代汉语假设句研究》,参编《现代汉语》两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发表论文三十多篇,《现代汉语非现实句的语义系统》获教育厅特等奖。
(文学院 张佳慧/文 徐一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