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至7月13日,我校在春季学期结束后,对全日制本科在校生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第三学期教学工作。聚焦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与素养提升,我院精心设计,推出了涵盖科研研学、实践实习、专业提升等多元化的理论及实践课程。尤其是结合学院“卫风讲堂”“银龄讲坛”邀请多位知名专家授课,为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学术盛宴。
7月4日上午,暨南大学刘新中教授应邀做客“卫风讲堂”,在文学院报告厅为七十余名师生作题为“汉语方言声调的语音特征:可视化分析的四种形式”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董一博主持。
刘新中以汉语方言可视化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三个中央价值。他指出,汉语方言可视化就是要将复杂的语言问题数据化、向量化、结构化。刘新中介绍了智能体语言应用大模型,重点介绍了暨南大学-科大讯飞方言语音科技联合实验室语音合成系统,并以潮州方言府域话语音为例分析语音合成平台的工作原理。同时,他还分享了“南祥线”这一重要理论成果,强调了学生汉语方言学习要努力培养框架思维、跨学科思维、系统构建思维,不断地点式突破、波浪式前进。接着,他对汉语方言声调可视化分析直观分布、分布范围、实际语音标准模型、古音今读四种形式进行具体讲解。最后,他强调要注意个体差异与群体趋势,注重实验语音的验证环节。互动环节中,刘新中就“大数据模型辅助论文写作”等问题答疑,董一博总结称讲座拓宽了师生研究视野与方法,鼓励搭建知识框架,突破传统教材局限。
专家简介:
刘新中,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主任、暨南大学-科大讯飞方言语音科技校企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语音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语言学学会语音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南方语言学》《粤语研究》主编,《中国语音学报》编委。学术专长主要有汉语方言学、语音学、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已发表的主要论文和译文100多篇,已出版的专著、编著12部,近年来承担的各类项目约20项。
(文学院 韩江雪/文 韩江雪/图)
郑州大学邵杰教授将应邀做客“卫风讲堂”
7月7日下午,郑州大学邵杰教授应邀做客“卫风讲堂”,在文昌楼520教室作题为“《诗经》地理的层级与区系”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院董露露老师主持,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学习。
邵杰以地域文化学为切入点,对《诗经》地理研究的认知与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强调了学术史梳理对于专业研究的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邵杰强调《诗经》的地理状况,包含篇章中地理元素、篇目中空间呈现、整体区域文化体系等多个纵向的层级与横向的区系,其在今本《诗经》中的映现并非逻辑严密的统一体,而是包含着西周与东周两套王朝文化实践的调和产物。在讲解过程中,邵杰列举大量实例,展示了如何结合文字训诂、文本大义、史志资料等多维文献把握《诗经》的地理状况,为全面关注《诗经》文化现象提供了启示。
专家简介:
邵杰,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高级访问学者(2021—2022)、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访问学者(2024—2025)。入选中原英才计划——中原文化青年拔尖人才、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学术专长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省部级项目六项,出版学术专著三部,参编十部,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文学院 姜雨杰/文 姜雨杰/图)
中国人民大学石岸书副教授应邀做客“卫风讲堂”
7月10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石岸书副教授做客“卫风讲堂”,在文昌楼520教室作题为“怎样学习中国当代文学史——兼谈我的考研经验”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周惠主持,学院师生到场聆听并参与交流。
讲座中,石岸书首先回顾中国现代文学史“系统分裂”且“早熟”的特质,指出其与当代文学史“系统整合”且“晚熟”的根本差异。随后,石岸书梳理“当代文学史”概念的数次扩容,并以1949—2008年的四期划分为例,说明当代文学史始终保持开放。面对AI与网络文学的兴起,石岸书认为新的“系统分裂”已经出现,当代文学面临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人的文学与AI文学的双重挑战。最后,石岸书用“一腔热情、三份坚持、一个目标、两种笔记”概括自己从海南大学跨专业考入北大的备考经验,强调考研终究是“人生选择的问题”,唯有不断反思核心动力、衡量投入与回报,方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文学院副院长周惠代表学院感谢石岸书的精彩分享。他指出,此次讲座既呈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最新思考,也为备考同学提供了可操作的复习思路;更重要的是,它启发大家将学术训练与人生规划结合起来,在时代变迁中寻找个人坐标。
专家简介
石岸书,清华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曾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化与思潮研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文摘》转载,曾获得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2022年度)、《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论文奖(2024年度)等。2011年从海南大学跨专业考研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研究生。
(文学院 张维萱/文 余晓丹/图)
中国人民大学程光炜教授应邀做客“银龄讲坛”
7月10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程光炜教授应邀做客“银龄讲坛”,在文昌楼520教室为学院师生作题为“考研究生的准备”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陈云昊副教授主持,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学习。
程光炜结合自身学术经历与考研趋势,从思想准备、材料准备、报考策略三方面展开分享,并现场解答学生疑问,为学子们送上备考指南。首先,程光炜以“知识改变命运”为核心理念,结合自己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鼓励学生建立跨学科知识网络,在深度思考中形成独立见解。其次,在材料准备方面,程光炜结合文学学科特点,提出“阅读不同版本教材”的核心建议,鼓励学生对比不同学者对同一作品的阐释差异来捕捉学术争议点,为科研写作奠定基础。在报考准备方面,程光炜建议学生结合自身研究兴趣与职业规划、导师方向、地域资源等方面选择考研院校,尽可能实现“人校匹配”的最优化。
在讲座互动环节,程光炜就师生提出的“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方向”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陈云昊对程光炜的分享表示衷心的感谢。活动结束后,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未来的学术道路充满信心与期待。
专家简介
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学史家。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大华讲席教授”、首批杰出人文学者。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包括对小说家、当代文学期刊和小说批评理论史料文献的整理。著作分别获教育部第六届、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代表著作有《当代文学的“历史化”》《文学史二十讲》等,近期著作《史料的前途》(2024)、《小说的读法》(2024)。代表论文有《当代文学学科的“历史化”》《文学史研究的“陌生化”》《从田野调查到开掘》《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下沉期”》等。
(文学院 闫冰雨/文 闫冰雨/图)
复旦大学周展安副教授应邀做客“卫风讲堂”
7月11日上午,复旦大学周展安副教授应邀做客“卫风讲堂”,在文昌楼520教室为学院师生作题为“198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进展与当前状况”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陈云昊副教授主持,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学习。
周展安从孔德的人类认识演变三阶段理入手建立认识框架,对198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时代研究进行了梳理。他认为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现当代文学研究为神学阶段;1980年代为神学到形而上学的过渡阶段;1990年代至2010年前后的研究为后形而上学阶段;2010年至今的研究为实证阶段。最后,周展安总结了当前时代总特点是“并置”,基本状况是思想的饱和与文学的失声。展望未来,周展安提到鲁迅的参考意义,要在“思想”终结的地方开展“文学”世界。陈云昊对周展安的分享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本次讲座通过对历史的梳理以及把历史、学科问题化,展现了现当代文学研究在学科边缘重新出发的可能性。
专家简介:
周展安,曾任教于上海大学中文系,现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入选复旦大学卓学优秀人才计划。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与革命史研究。近作有《颠倒文野:章太炎<齐物论释>的政治与哲学》《重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政治维度》等。曾获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雪峰文论奖等。
(文学院 张梓轩/文 余晓丹/图)
贵州民族大学郎雅娟教授应邀做客“卫风讲堂”
7月11日下午,贵州民族大学郎雅娟教授应邀做客“卫风讲堂”,在文昌楼520教室为学院师生作题为“文学与图像”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王凤娟副教授主持,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学习。
郎雅娟教授从“何为图案”“何为图像”讲起,明确了图案和图像的概念。接着简述了图像学的发展脉络,详细介绍了瓦尔堡的贡献,尤其是瓦尔堡私人图书馆编排书目的“好邻居”原则。郎雅娟通过波提切利晚年的记忆女神图像研究,讲解了文本与图像之间的关联,以莱辛的《拉奥孔》为例,分析了诗与画的界限。最后,郎雅娟以《一条体内充满鱼的蛇》故事为对象,介绍了有关神话与图像的研究方法:一是在一个简单完整的研究中归纳总结研究方法;二是要学会举一反三,用这个方法去尝试研究;三是要写出研究过程,即列出文本、描述图像、找出文本与图像之间的关联,最终揭示出文本与图像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讲座过程中,郎雅娟教授向学生推荐了有关图像学的学术著作,分享了阅读学术著作的方法,提醒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要有问题意识,学生积极与郎雅娟交流互动。
专家简介:
郎雅娟,女,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文系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博士,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侗族说唱文学研究》并顺利结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龙图像在贵州多民族地区的在地化研究》,在《民族文学研究》《民间文化论坛》等期刊发表文章多篇,研究方向民间文学与艺术,近年来关注民间图像叙事及跨文化比较研究。
(文学院 袁可颐 武雯蔚/文 葛卜瑄 陈晨/图)
陕西师范大学李永平教授应邀做客“卫风讲堂”
7月12日上午,陕西师范大学李永平教授应邀做客“卫风讲堂”,在文昌楼520教室为学院师生作题为“后理论时代比较文学前沿问题反思”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赵世昌副教授主持,学院师生踊跃参加学习。
李永平教授从一条线索,三个变量,四个阶段等三方面向师生们详细地介绍了比较文学的人文背景。接着,李永平从概念入手,阐明丹穆尔什所定义的世界文学,进一步帮同学们明晰了“世界文学”的所指。李永平在介绍“跨界互动与新问题、新知识生产”时,着重强调了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性质,鼓励同学们要敢于突破学科界限,培养“大传统知识观”的学术研究视野。在讲座的第四部分,李永平强调“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已成为中国学术界最重要的话题。”中国文学理论界目前面临着“失语症”的困境和“卡嗓子”的难题,话语建构之路任重道远。在讲座分享接近尾声时,李永平鼓励青年学子争做有世界意识和本土情怀的人,为中国话语体系的建立不懈努力。
赵世昌对李永平的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并分享了当年读博的青葱岁月,对李永平老师的敦敦教诲和循循善诱表示由衷的感谢。
专家简介:
李永平,古典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美国麻州波士顿大学(UMASS) 访问学者,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宣部实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说唱专家组委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古典文学与文化、文学跨学科研究,出版著作7部,发表论文60余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文学院 王雅如/文 王雅如/图)
武汉大学余来明教授应邀做客“卫风讲堂”
7月12日下午,武汉大学余来明教授应邀做客“卫风讲堂”,在文昌楼520教室为学院师生作题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忠”与“义”》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孙达时老师主持,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学习。
余来明教授首先从词源学和经典训诂的角度阐释了“忠”的内涵,指出“忠”最初强调的是“尽心”和“公心”,而非仅仅局限于君臣关系。随后,余来明进一步探讨了君臣关系中的“忠”,指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理想状态,并强调了君臣之间相互尊重的重要性。在阐释“义”的观念时,余来明将其归纳为公正合宜的道理、正义、情义、意义等。最后,余来明并以宋江为例探讨了“忠”与“义”之间的关系,他剖析了“忠”与“义”之间的冲突与抉择。余来明认为,“大忠即大义,大义即大忠”,二者具有统一性。
在讲座互动环节,余来明以明清时期先秦文献礼仪下乡和伦理通俗化现象为例对同学提问进行了解答。孙达时对余来明的精彩分享进行了总结,并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余来明的深入剖析为师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与“义”提供了新的视角。
专家简介:
余来明,武汉大学弘毅特聘教授、人文社会科学杰出青年学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台湾研究所所长。兼任武汉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访问和讲学。出版中英文著作《从南京到北京:明代前期的政治、历史和文学想象》《建构中国文学话语》和The Discovery of Chinese Literature等十余部。成果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文学院 何厚鋆/文 何厚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