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见好课】来这堂课,一起玩转沟通之道!

发布时间:2025-10-27浏览次数:235

【编者按】好课如春风,温暖人心,为学子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引领他们探索未知的世界。为记录那些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课,展现它们在教学中的卓越成果和育人价值。党委宣传部和教务处特开设“育见好课”专栏,带领大家深入课堂,寻觅那些充满智慧与启迪的好课,一同感受教师们的激情与才华,聆听学生们的感悟与成长,分享这些课程育人的精彩故事与宝贵经验。


 

沟通,是个人能力提升道路上的必修课。沟通能力是信息传递、情感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沟通能力该如何提升?传统沟通与现代沟通如何融合?沟通理论又该如何运用到实践当中?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李巍《管理沟通》的课堂上找到答案。走进课堂,学习沟通技巧;走进文化,拓宽专业视野;走进企业,感受理实融合;走进社会,牢记沟通准则。

《管理沟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团队由一线任课教师组成,主讲人为李巍。自2002年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开设该课程以来,累计授课达5000人。经过近20年的建设与完善,形成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社会为目标的沟通和思政相融合的创新课堂。课程以主题为载体、引入典型沟通案例,以学科竞赛为动力、拓展知识体系外延,以时事政治为切入点、融合教师科研进展,全面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专创融合,掌握沟通技巧

《管理沟通》课程致力于构筑一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其知识目标不仅是让学生系统掌握传统与现代的沟通理论体系,更是为了引导他们将知识内化为可迁移的核心能力。课程独具匠心地提出“三阶段四融合两提升”混合式教学方法,此方法将学习过程拆解为“了解、掌握、提升”三个阶段,实现学生各项能力由认知到应用的稳步进阶。课堂内外以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双创能力(简称“专创融合”)人才为培养目标,以项目化教学为手段,构建“认知提升——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机制。在此框架下,课程着力推动“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就业与创业、国家与个人”四个维度深度融合,旨在打造一个动态化、开放性的学习生态系统。

“专创融合”的理念在课程中得到生动演绎。2022级会计学专业丁烁妍说:“李巍老师给我们系统地讲授了各种沟通主题,让我们明确与同学、老师、家长以及同事沟通的技巧,感受专业知识与沟通技巧的融合使用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性。”2022级工商管理专业李祎范也有很深刻体会:“之前我从来不会拒绝别人,这成为我自己跨不过去的一道坎。学习《管理沟通》中‘沟通中的拒绝’主题后,我不但学会了拒绝的技巧,还能够在拒绝别人后依旧和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模式,不仅让学生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更提升其对本专业的认可与热爱,引导学生热爱生命、感悟人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

课堂外,李巍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实地调研,将教学融入科研、将科研付诸实践。近年来,一个又一个项目由课堂内走向课堂外、由科学研究走向暑期实践、由书本理论走向创新创业。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市场调研大赛”等科创比赛中屡获佳绩。课堂内外“专创融合”教学实践,是学生沟通能力的锤炼,更是竞赛路演、团队协作中核心竞争力的展现。



文化认同,拓展专业视野

文化与沟通的融合,是《管理沟通》课程创新点之一,更是课程思政的展现。作为中原地区师范类高校教师,李巍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是我们教学团队成员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中牢记于心的理念。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基于此种理念,课程将中原文化中的18种文化与管理沟通中的18个主题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沟通技巧的同时感受文化魅力、传承民族精神。”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团队成员定期走访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企业和城镇,查找、搜集、整合、讨论中原文化元素的起源与应用领域,并将其融入对应的沟通主题中,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和思政微课单元。课程讲授过程中,课程团队通过多年实践与研究,按照“四螺旋三维度”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完成资源混合、主体融合、目标汇合三项任务。学生通过中原文化与沟通主题的学习,了解中原文化中经典人物、典型企业、历史事件与沟通的关系。同时,文化与沟通教学也激发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勇气,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课程思政如盐入水,融入课堂内外。中原文化思政元素为课程讲授注入灵魂,赋予知识温度与方向。《管理沟通》课程则以文化为载体,使价值观培养更具针对性和感染力,在课程中融入中原文化元素,既提升了学生专业素养,又增强其文化自信。当学生谈起大禹治水时,他们脸上洋溢着身为中原学子的自豪,身临其境感受英雄文化中团队沟通的力量;当学生在操场上练习太极拳时,他们的一招一式都传递着非语言沟通的内涵,表达出对于中原武术文化的热爱。

沟通是信息发送、传递和反馈的闭环,缺一不可。学生是教学中心,学以致用是教学目标,李巍鼓励学生观察并搜集整理身边的文化要素,将其与管理沟通技巧相互融合,发现更多的文化与沟通之美。丁烁研表示,课堂时间有限,她会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中华文化中与沟通相关联的人物,每发现一个就会记录下来,与老师同学分享。老师也会根据自己的分享,分析沟通技巧在人物故事中作用,在企业管理中的关键,让学生明白管理沟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与热爱。



多维考察,培养个性化人才

课程团队提出“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考评体系,从学生、教师两维度出发,利用线上线下立体化资源,通过过程与结果全方位视角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其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社会实践、科研论文、学科竞赛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融入社会,彰显课程挑战性。除此之外,课程还实现师师互评、师生互评以及生生互评,从三方掌握教学情况,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创新。李巍认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作为老师,要去发现他们、鼓励他们、引导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因此,我们在考核时会考虑多方因素,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定制得到成长。”经过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学生参与科创竞赛积极性大幅提升,课程团队教学科研能力不断攀升,屡获省级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

如今,经过近5年的建设与使用,《管理沟通》线上课程的视频库总时长达756分钟,并拥有试题库20个、文献200余篇、讨论题3个、理论20个、中原文化思政案例18个、专创融合案例18个、项目18个等资源。李巍在采访中提到:“未来,课程教学团队将继续深化‘单元——模块——项目’进阶式知识结构,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优化课程资源与内容,强化线下课堂,将学术前沿引入课堂,实现科研反哺教学,致力于打造学生、教师和企业导师三方共进的课程模式,形成“课堂——校园——社会”协同发展的创新通道。”



当今社会互动网络日益复杂,多元诉求交织下的沟通矛盾愈发凸显。《管理沟通》课程引领我们深入探索沟通的无限可能,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的深度融合,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传统与现代的沟通理论体系。通过培养出兼具专业能力与沟通智慧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发展输送“会做事、善沟通”的新鲜血液,实现教育与时代需求的同频共振,在国家、社会、教育的联动中,书写新时代沟通育人的新篇章。

(党委宣传部 冀虹飞 大学生记者 彭祥森 赵文馨 汪丝桐)


  

 

 

 


Baidu
map